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未来,制造业需要在科技创新、实体制造、数字经济等全领域的共同突破,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数字化创新,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其中,钢铁行业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开展极致能效工程
钢铁行业受传统生产工艺技术局限性和粗放型生产模式的影响,能耗高、污染大。
全国人大代表、柳钢集团质量管理部化学分析高级技师杨正平表示,中国钢铁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比较突出。
杨正平介绍,目前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步伐依旧缓慢,长期以来只注重钢铁原材料的生产,不重视产品研究工作的问题仍然突出,钢铁技术创新层面缺少原创性,高精尖产品的技术储备不足,距离世界先进钢企的技术创新研发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九分之一,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促进钢铁企业节能降碳,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昆岳互联公司董事长刘怀平说。
刘怀平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他今年带来的建议案中,有两份与钢铁业有关。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钢铁行业正在实施的极致能效工程,是继“产能置换”和“超低排放”两大工程后,覆盖全行业、全产能的第三大工程。
202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印发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升;到2030年,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标杆水平的企业比例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工业协会于2022年12月印发《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同时发布了50项钢铁极致能效技术,通过创建“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助力钢铁行业实现极致能效提升。
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刘怀平认为,通过开展极致能效工程,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升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钢铁企业通过极致能效对标查找不足和短板,开展能效评估、节能诊断和审查、低碳升级规划等,可提高能源综合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及能源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方大集团萍安钢铁公司炼铁工程师温菲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钢铁行业正在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这一时期非常关键,需要进一步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让更多节能降碳的好技术、好经验深入推广到更多行业企业,才能提升钢铁行业的整体低碳发展效率。
对此,刘怀平也建议,建立健全钢铁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监管与评价体系,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能效和碳排放核算、计量、报告、核查和评价。对极致能效标杆企业给予表彰与奖励。对于未及时开展能效达标的企业,进行通报并要求限期整改。
“针对极致能效工程行业的共性难题,建议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围绕数据驱动智慧能源、低温余热与副产煤气高效利用、绿电及储能技术、节能降碳新材料等难题协同研发攻关,开展前沿技术产业化试点示范。”刘怀平说。
刘怀平建议加快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科技攻关与示范项目建设,鼓励钢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服务商等联合参与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攻关。鼓励钢铁企业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投入、采用第三方环保能源管家。
杨正平建议,国家加强对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研发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中国钢铁企业建立健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全面推进钢铁产业、钢铁产品的技术创新研发。国家加大钢铁产业(重点)实验室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培养行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建设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
“制造业走向数字化以后,行业人才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钢铁董事长李世平举例说,以前产业工人必须精练焊接技术,而未来这个工作可能直接由焊接机器人去做。因此,大学的专业设置可以进行相应调整。